打造完备的生物医用材料产业生态圈相关建议
发布时间: 2023-06-02
文/钱韬
生物医用材料是用于和生命系统结合,以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以及替换人体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关系到亿万人的身体健康,其应用不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提高了生命质量,而且对医疗技术和保健系统的革新,降低医疗费用具有引导作用。
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困扰人类的慢性疾病逐渐突显。另外,经济不断发展,以及生活质量提高,人们对生物医用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关节、人工牙齿、心血管等生物医用材料需求量不断攀升。截至2021年,我国生物医用材料市场规模已达到4857亿元。但是目前我国80%~90%的成果仍然藏于实验室,企业基本只能生产中、低端产品,约70%的高端生物医用材料依靠进口。因此,建议打造完善的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圈,建设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园,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力度,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建设。
生物医用材料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1、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力缺乏。
由于我国生物医用材料生产起步较晚、技术水平低较低,我国80%~90%的生物医用材料成果仍处于研发阶段,生物医用材料尚未形成规模。缺少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产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缺乏。同时,与国外相比,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缺乏高端产品的研发。
2、生物医用材料产需快速增长,产业发展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生物医用材料作为快速成长的新兴产业。近年来,我国生物医用材料市场规模迅速扩张。由2014年的96.86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99.23亿元,增长量高达102.37亿元。但是,现有企业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相当部分技术装备落后,导致企业规模、销售状况的不理想,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
3、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生物医用材料产业链,研发成果转化率低。
当前我国生物医用材料产业规模化较低,大部分生物医用材料处于产品研发及技术攻关期,研发成果转化率低,融资渠道不畅通,技术壁垒高,专业人才少,产业谋划缺乏精准性,全面规划和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国家龙头企业进行技术、价格、配售上的全方位行业垄断,这就使得我国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生物医用材料产业链。
针对生物医用材料发展存在的问题,建议打造完善的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圈,建设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园,引进生物医用材料高端人才,建立供应链体系打造生物医用材料企业战略合作联盟,打造完善的产业生态圈,全面增强生物医用材料产业竞争力。具体建议如下:
1、尽快出台生物医用材料发展的细则产业政策。为保证生物医用材料产业的稳定发展,政府要根据行业发展状况和生物医用材料企业的发展需求,结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的发展要求,加快制定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具体的发展细则规划和相关引进政策,进一步明确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发展方向,为我国生物医用材料行业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加快建设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园,促进生物医用材料产业的充分发挥集群效应。加快建设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园,促进生物医用材料产业的集群效应的产生,构建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的独特优势。对现在的生物医用材料企业进行充分调研,针对企业发展的难点、痛点、地点,进行政策、资金、科研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充分释放生物医用材料企业自身发展效能。将科研院所生物医用材料研发项目成果快速引入企业,转化为生产力。
3、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力度,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建设。根据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发展的需求,充分结合科研院所强大的科研力量与队伍,采用联合项目、技术中心、联合实验室等方式,加大专项技术的攻克力度,强化新产品的研发,尤其是高端产品的研发,创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集中材料学、生物学、医学、工程技术、交叉学科人才,重点研发,突破技术瓶颈。同时,加大研发经费投入,逐步完善奖励机制。
4、加快生物医用材料高端人才引进,开展多种方式促进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可采取直接引进、柔性挂职、派出深造等方式,引进国内外的材料学、生物学、医学、工程技术、交叉学科等多个领域高端人才,提升生物医用材料行业人才技术水平。同时,还要时刻把握生物医用材料技术发展新动向,不断提升行业的创新力与活力,构建生物医用材料行业优势,进而实现行业的世界领跑。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