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国智慧港口在全球竞争中持续领先
发布时间: 2025-09-22
文/鲍圣晟
随着全球贸易格局、科技水平与环境法规的迅速变化,智慧港口已不仅是单纯的效率提升问题,更牵涉到国际竞争力、绿色发展、安全风险和数字主权等多个维度。中国在过去几年里已经在自动化码头、智慧航道、岸电、数字化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但面对新的挑战,比如地缘政治不确定性、技术自主可控的压力、跨境服务需求复杂性提升、国际法规和环保标准日趋严格等,中国智慧港口在“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过程中,还存在需要深化改革、补短板的地方。
目前海外市场推广智慧港口所承载的,不仅是中国在软实力、技术解决方案与服务模式上的全面提升,更在于这些方案能否突破法规、文化、环境与基础设施等差异,在各国落地生根。以下建议,基于当前态势和趋势,旨在为政策制定与行业实践提供参考。
一是政策与法规压力增强。国内政策如《交通运输部关于加快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到2027年港口和航道基础设施数字化、生产运营管理和对外服务智慧化水平全面提升。同时,在国际上,环保、碳排放、数据隐私定规不断升级,对港口的能源使用、废弃物排放、数据处理方式提出更高要求。
二是技术自主与安全问题突出。在智慧港口自动化、数字感知、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关键核心技术和芯片、算法自主可控的问题尚未全部解决。对外国市场而言,这类问题常引起信任和合规风险。
三是跨界融合与系统协同不足。港口本身不只是码头作业,还涉及陆侧物流、铁路和公路接驳、关税与通关流程、供应链上下游,以及金融服务(融资、保险)、贸易商与货代等。许多智慧港口建设仍停留在“港区内部自动化、信息化”的层面,跨领域、跨行业、跨国界的协同还不够。
四是绿色发展要求越发严格。岸电、新能源设备、清洁作业、智能监测排放等被政策鼓励,也被国际市场客户和合作方看重。若港口在这些方面不足,在“一带一路”项目或与发达国家合作时可能被视为不够“负责任”的伙伴。
五是人才与运营管理模式的瓶颈。数字化、自动化、AI 等应用需要复合型人才(既懂港口业务,也懂软件、硬件、数据和网络安全)。运营管理模式要更灵活——不只是重资本、重设施,更要重服务、重流程重构。很多地方专业人才短缺,培训体系未完全适配。
为此,建议:
一是强化“标准+自主”建设,提升可复制性与信任度。建立或参与国际、区域标准制定机构,推动智慧港口中的自动化、安全监测、数据交换、绿色能源等方面的国际标准或互认机制。加大自主核心技术(如控制系统、AI 算法、网络安全设施、传感器、芯片等)的研发投入,通过国家与企业合作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在对外的合同与解决方案里,清楚标注安全、隐私、能耗(碳排)等合规条款,以减少贸易伙伴对监管与非关税壁垒的担忧。
二是提升跨界服务整合能力。打造“一站式全链条服务”平台:从货代、船代、报关、通关到金融保险,到仓储物流等,提供系统化、线上化、数字化服务包。推广无纸化、区块链电子凭证等技术,实现贸易单证的简化与可信传递,降低海外客户在法律、税务、通关上的阻力。加强与铁路、公路、工业园区、港口腹地产业的配套整合,让港口的价值不仅在“吞吐量”,也在带动区域经济与供应链效率。
三是提升绿色与可持续发展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快岸电、新能源运输设备、电动装卸设备等的导入与标准化建设;在适合的港口项目中试点“光伏+储能”“风电+储能”等多能互补模式。建立港口碳排放核算与监测系统,对于国际参与方或投资方,提供透明可审计的数据报告,提升可信度。在环境治理、废水废气处理、噪声控制、粉尘抑制等方面,引入智能控制与联动监测系统。
四是推进安全与风险管理智慧化。建立港口与航道的“智慧安全防控体系”,包括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预警机制、应急响应机制等。 引入数字孪生、无人机和无人船巡检、水下监测、船体与结构健康监测等技术,加强设施精神与物理结构的实时监控。
五是人才培养与国际化能力建设。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设立智慧港口方向的研究生项目,涵盖人工智能、物联网、物流系统、国际贸易法律等交叉学科。在海外市场设立本地化团队:既要懂中国解决方案,也要懂当地语言、法律、文化与市场需求,以便更好落地和客户支持。开展国际合作项目与示范工程,通过海外标杆案例来展示技术实力,增强说服力与品牌形象。
六是政策与金融支持机制。国家或地方政府应设立智慧港口“走出去”的专项基金或信贷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工程、融资、保险等环节的成本与风险。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与国际金融机构、发展银行合作,为绿色港口项目、智能自动化项目开展联合融资或以低息贷款、补贴等形式支持。
中国智慧港口已在国内确立了领先地位,但在海外市场长期竞争中,不仅要比速度与设备,更要比制度、标准、绿色合规、技术自主、运营服务能力和品牌形象。希望上述建议能为行业主管部门、港口企业领导层,在“走出去”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与思路触发。若能在政策、投资、组织结构等层面结合具体港口、项目落地执行,就能把中国智慧港口推向一个新的国际高度。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