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流浪动物救助站的相关建议
发布时间: 2023-12-27
文/柴玉梅
2023年8月22日,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发布代表团提出修改治安管理处罚议案修订完善治安管理处罚相关规定中,明确指出“将虐待动物行为纳入该法的调整范围”。这一消息引起广泛关注,并被视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动物保护法律体系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有关虐待动物的新闻时有报道:街道、社区、校园里的流浪动物直接被非人道扑杀,或者被弃置于生活环境脏乱差的垃圾场;部分养宠人士对宠物随意抛弃,造成恶劣影响,增加社会管理成本。在这个过程中,也诞生了不少私人救助点,为流浪动物寻找收养人;开展流浪动物治疗、检疫、绝育等。在这些私人救助点的发展过程中,不少问题应运而生:
1、救助点运营经费来自个人,消耗的是个人工资或劳务收入等,人力也来自于各站长的亲朋好友及少数义工。部分救助站可以收到社会捐款,但对维持正常运营只是杯水车薪。
2、很多人会认为把流浪动物送往救助站就是在帮助小动物。但私人救助站能容纳的流浪动物数量是有上限的,且难以给小动物寻找合适的收养者。一些不负责任的宠物饲养者会把自己的宠物抛弃在救助站。这都使大部分救助站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3、存在以救助的名义进行欺骗的虚假救助站,骗取爱心人士的善款,或者向前来认养小动物的爱心人士索要高额寄养费等。这些虚假救助站点不仅妨碍了对流浪动物的正常救援,也容易使真正行善事做公益的救助站被公众误解。
根据上述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给予私人救助站更多支持。建议对无收益的私人流浪动物救助站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支持和鼓励。为正规营业的私人救助站开启专属捐款通道,帮助正规救助站维持正常运营。
2、严厉打击虚假救助站。对于收养者而言,在这些虚假救助站不仅会被收取所谓的“寄养费”,所收养的动物也没有相应的健康保障。虚假救助站为节约成本,通常会把所有动物集中在狭小紧密的空间中,动物们感染未知传染病的几率大大增加,无论对动物还是人类健康都存在威胁。应该采取措施取缔这些虚假救助站。
3、建立宠物监护人实名制度。除了出生以来就在城市中流浪的动物之外,流浪动物的一个源头是原养护人的无情抛弃。许多私人救助站反馈,他们经常收到匿名人士抛弃在救助站门口的动物。如果能够实行宠物监护人实名制,确认每一只宠物都有绑定的监护人,能有效减少宠物弃养,对社会安定也是一大助力。
4、为私人救助站建立交流平台。因为部分动物无法进行长途迁徙,大部分救助站都是分区域开展工作。建议搭建一个公共交流平台,对每个入驻救助站进行审核确认,便于爱心人士能够快速确认所需联系的救助站,更好救助流浪动物。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