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上海城市内涝治理的相关建议
发布时间: 2023-07-27
文/刘金明
近日,上海出现了极端突发暴雨天气,在短时间内降雨强度非常高,使部分道路出现积水情况,极大地影响了上海市民正常的工作与生活。
针对道路积水问题,近几年在上海市水务局的主持下,不断推动道路积水改善工程,针对全市道路积水隐患较大的道路进行排水管道的重新铺设,至今已完成将近300条道路的改造。2022年3月份,上海市水务局发布了《关于推进本市雨水排水系统提标工作的意见》,对“十四五”期间上海市雨水排水系统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工作要求作出了较为详细的安排,并明确了工作目标,即到“十四五”期末,防汛排水能力显著提升,有效应对防御标准内的降雨,易积水点全面消除,实现各区城市开发边界内,中心城及新城35%面积达到3-5年一遇排水能力,其他区域25%面积达到3-5年一遇排水能力。
虽然上海市中心城区的排水标准每年都在提高,但通过近期反复出现的暴雨导致道路积水的现象可以发现,中心城区的道路排水能力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城市雨水排水系统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据笔者所了解存在的部分问题如下:
1.地面更新与地下管线更新时有错位。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只是对地面空间进行更新,使得地面标高逐步抬高。但在地面更新的同时,并没有对城市地下管线特别是排水管线同步更新,导致原来的排水管网建设时原本地势低洼的区域,现在却是高地;相反本来地势较高的区域,现在却变成了洼地。地面积水的区域发生了改变,但相应的排水管网却没有改变。
2.排水标准未完全契合实际情况。上海市水务局发布的《关于推进本市雨水排水系统提标工作的意见》,到“十四五”期末,中心城及新城35%面积达到3-5年一遇排水能力。从近期的暴雨导致中心城区部分道路积水的现象来看,仅按照3-5年一遇暴雨强度的排水能力进行雨水排水系统提标工作,并不能完全满足上海市中心城区的排水要求。
3.海绵城市建设在中心城区的推进情况并不理想。由于中心城区建设年代较久,城市路网密集,建筑紧凑,对硬质路面进行海绵化改造,会对周边居民的出行带来较大影响,同时也很难找到足够的空间进行调蓄池等海绵调控工程措施的建设。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上海市水务局、住建局等主管部门进行参考:
1.排水管道更新整体布局治理。针对道路积水隐患较大的道路进行治理不能仅仅对排水管道进行简单的重新铺设,需要对原有管道进行管道标高测量,结合现状室外地面标高重新进行雨水管道设计,并应结合周边现状雨水管道,对不能满足接入要求的区域,更多的考虑建设雨水泵站,通过雨水泵站,将内涝积水隐患较大区域的雨水、提升排至附近河道或者满足排水能力要求的现状雨水管网内。雨水泵站的建设采用规模较小,分散布置的原则,主要目的就是将内涝积水点处的积水尽快排空。
2.排水标准设立更为科学合理。根据近期暴雨天气下上海市中心城区部分道路积水情况来看,按照3-5年一遇暴雨强度的排水能力进行雨水排水系统提标工作,并不适合所有区域。在中心城区核心商务区、群众显而易见的内涝重灾区以及发生内涝会产生重大经济财产损失的地区,应该适当的提高暴雨强度等级,可以按照5-10年一遇暴雨强度进行设计施工,部分重点区域甚至可以提升到15年一遇暴雨强度。
3.因地制宜综合作用改善城市排水能力。针对中心城区,特别是浦西老城区海绵城市改造较为困难的情况。对于结构承重满足要求的建筑,可采用屋顶绿化;在以多层住宅为主且不适合做屋顶绿化的的老旧小区内,探索综合应用屋面雨水断接、植草沟、雨水花园等,将海绵城市措施与小区景观水体相结合。这些措施基本都是“小投资、大改善”,不仅可以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改善老旧小区生态环境和居住品质,最重要的是可以起到留蓄雨水,减小附近城市道路地面径流量,在暴雨等极端天气的时候减轻市政道路下的雨水管网的运行压力,从而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