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将急救安全课程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3-10-08
文/陈元锋
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国人旅游热情高涨,杭州亚运盛会也在此期间召开,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出行热情。在新闻报道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意外事件的发生,例如游客在排队中突然晕倒,幸好周边有懂得急救的人及时抢救,避免了危险情况发生。由此,笔者想到,如果能在中小学设置急救安全课程,让孩子们从小掌握急救安全相关知识,将十分有益。
目前,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并没有设置相关急救安全课程,更多的是老师们的日常宣教,以及在节假日前的安全知识强化和安全防范提醒,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孩子们的安全意识。
据笔者了解,早在2015年,日本的小学就开设了心脏急救课程,给学生们普及AED(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等急救设备使用知识。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但孩子们从小就在学校接受了系统的地震应对训练,遇到地震等突发情况时,可以遵循一整套标准的流程和操作方法,对于降低灾害的伤亡率起到很大作用。
日本的经验可以给我国在中小学校园里推行急救安全知识课程提供启示。结合我国国情和文化背景,笔者认为,有必要将急救安全课程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坚持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学生们的身体和心理发展阶段,统一安排规划。
笔者建议将中小学生按年龄段分成三个阶段:低年龄段(1-3年级)、中年龄段(4-6年级)、高年龄段(7-9年级),不同的阶段对应不同的必修课程,由低到高递进,通过三个阶段的系统学习,也就是在9年义务教育阶段内,让每一个学生掌握急救安全知识。具体实施建议如下:
1. 低年龄段(1-3年级)安全通识教育课程。这个阶段,建议每年用10个学时的时间开展课程,通过学校体系化的教育,用寓教于乐的方式,主要教育孩子如何保护自身安全,诸如交通安全规则、如何应对走失迷路、遇到陌生人如何交流、独自在家如何处理等。
2. 中年龄段 (4-6年级) 突发情况教育课程。这阶段孩子们身体和心理发展到新的阶段,对世界的好奇心越来越多,也有自己的判断。建议在这个阶段,每年用10个学时的时间,主要教授孩子们遇到如地震、台风、暴雨、洪水、火灾等情况如何自救和他救。建议能在模拟演练中掌握相应技能,如操作灭火器,需要每个孩子自己亲手实践;在车中被洪水困住如何自救等。
3. 高年龄段(7-9年级)心肺复苏等教育课程。在高年龄段,笔者建议每一个孩子都要掌控心肺复苏的技能,每年用10个学时的时间让每一个孩子亲自实践。要请专业人士给学生培训,让学生们一一考试实践。每年再进行回炉训练,确保所学知识在真实场景中可以运用。
以上是笔者关于将急救安全课程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的建议和一些粗浅的思考,希望能够推动急救安全知识进校园,让每一个孩子掌握相关知识,更好地建设平安中国。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