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上海会展行业高质量发展,释放消费与产业联动潜力
发布时间: 2025-08-04
文/胡怡雯
会展业是连接供需、提振经济增长和扩大消费的重要平台,在当前稳增长、扩内需的形势下具有重大的功能价值。国家和上海市高度重视会展业发展,相继出台多项政策举措予以扶持,例如上海发布了《推动会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国际会展之都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并于2024年推出系列措施,聚焦“提品质、优题材、强服务、降成本、促联动”,搭建“上海展会管家”一站式服务平台等。
近两年上海会展行业呈现强劲发展态势:2023年全市举办展览681个、总面积1732.67万平方米,办展规模已接近2019年历史峰值的九成;2024年会展指标进一步提升,全年展览活动增至896个、总面积约192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95%,各项数据已基本追平2019年最高水平。大型品牌展回归并屡创佳绩,2023年上海举办10万平方米以上特大型展会达50个,数量和面积较2019年分别增长11.1%和8.3%;专业化国际展会同样亮眼,产业链高度聚集的医疗器械、半导体设备等大型专业展吸引众多国内外龙头企业集中发布新品、对接供需,为相关产业注入新动能 。会展活动人流、物流、资金流汇聚,具有“一业带百业”的乘数效应——会展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带动了周边酒店、商业、餐饮等行业繁荣,会展经济的综合带动效应不断扩大 。然而,会展行业在高歌猛进的同时仍面临一些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亟需加以关注和解决:
一是中小会展企业融资难、运营成本高。不少中小会展企业普遍缺乏充足的流动资金,融资渠道不畅通,资金链紧张的问题依然突出。由于缺少规模优势,中小企业在场地租赁等方面议价能力较弱,往往需要承担较高的场馆租金和各类前期投入,经营成本居高不下。这些资金压力和成本负担削弱了企业办展拓展的能力,不利于会展行业整体提质扩容。
二是市场信心未稳,参展意愿不强。当前部分行业企业对市场前景仍持观望态度,在会展投入上趋于谨慎,参展参会的主动性不足。一些企业出于成本效益考虑减少线下参展,观众端的热情也有待进一步激发,个别展会的人气和成交效果尚未完全恢复到以往水平。这种信心不足导致展会招展招商面临困难,限制了展览规模和实际成效的提升。
三是会展服务链条协同不畅,平台支撑不足。会展业涉及场馆、设计搭建、物流运输、住宿餐饮、旅游等完整服务链,但目前各环节协同仍不够顺畅。近年部分会展上下游服务商退出或转型,造成产业链某些环节出现断档。缺少统一协调的平台,各类资源在展会筹备和执行过程中难以高效对接,信息沟通和要素调度效率不高。例如大型展会期间的交通疏导、布展进场、酒店接待等方面仍存在衔接不及时的问题。现有的会展信息平台和公共服务功能有待完善,无法充分满足主办方、参展商与服务提供商高效对接的需求。
四是高端专业展、特色展发展不平衡,同质化现象仍存。上海会展结构中,大型综合性展会和传统优势展会占比较大,而面向数字经济、文化创意等新兴领域的高端专业展以及凸显上海特色的品牌展会供给相对不足,整体布局尚不平衡。一些展会题材定位趋同,跟风热门概念,内容缺乏创新,行业内同质化竞争依然存在。有的展会虽冠以“国际”“博览会”之名,实则规模和专业度有限;重复雷同的展会项目不仅造成人力物力浪费,也削弱了展会对专业观众和优质展商的吸引力,不利于会展品牌的长远培育。
5. 绿色会展和数字化转型推进不均,标准与配套支持不足。绿色低碳、智慧办展已是会展业未来发展方向,但实际推进中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上海虽率先牵头制定了绿色会展运营管理等行业标准,在全国率先构建涵盖会展服务、会展经营、绿色会展、评估认证等方面的标准体系 , 提倡搭建可循环使用展台、降低能源消耗的绿色办展模式,但不同展会间落实程度不一,一次性搭建材料大量使用、展会废弃物处理不当等现象依然存在。与此同时,会展数字化整体水平有待提升,部分大型展会开始运用线上展览、直播等数字技术赋能,会展云服务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已为逾百场大型展会提供数字化技术支持 ,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型办展模式初见成效。但相当一部分中小会展企业缺乏数字化转型所需的人才和资金,智慧会展的技术门槛较高,行业整体数字化转型进程不平衡。现有针对绿色会展和数字会展的标准规范体系和激励扶持政策仍不健全,企业在绿色低碳运营、数字技术应用方面亟需更多引导和支持。
为此,建议:
一是完善财政补贴体系,降低企业办展成本。加大政府对会展业的财政扶持力度,优化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向,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借鉴上海近期出台的会展业扶持政策,对新引进的国际知名展会、大型展览以及提质增效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同时将补贴范围覆盖会展全生命周期各环节 。建议把场地租金、宣传推广、数字化改造、绿色搭建等费用纳入补贴清单,并根据展会规模和影响力实行分级分类资助。通过完善补贴体系,切实减轻中小会展企业的办展负担,缓解资金压力,激发企业承办优质展会的积极性,壮大会展市场主体,推动会展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
二是创新联合招展机制,招引高水平会展项目。强化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会展龙头企业与场馆运营方的协同,建立市区两级“四位一体”的联合招展引会机制,主动“走出去”面向国内外招引高品质展会来沪举办 。市、区主管部门应加强统筹,对接全球会展业权威组织和知名主办方,积极引进世界商展百强、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展等高能级展览项目首次落户上海,对具有带动效应的新创展会、特色展会给予“一事一议”专项支持。与此同时,推动国际性高端专业会议与上海已有的品牌展会联动发展,形成“以展带会、以会促展”的双招双引格局,提升展览项目集聚度和辐射力。通过引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展、品牌展,巩固提升上海作为全球会展之都的地位。
三是建设市级会展资源协同平台,提升服务保障水平。运用数字化手段搭建全市统一的会展服务协同平台,整合展会计划排期、场馆预定、物流运输、住宿餐饮、旅游观光等资源,实现供需信息共享和要素高效调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完善会展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公安、交通、商务等部门协同联动,为大型展会提供提前介入的交通疏导、安全保障和应急支撑。另一方面,升级“一站式”会展数字服务平台,如完善“上海展会管家”等线上应用,上线更多重点展会项目,为主办方、参展商和观众提供从办展筹备、参展参会到观展旅游的全流程综合服务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资源协同平台,畅通会展产业链各环节衔接,提高展会筹备组织效率和参会体验,降低各方沟通协调成本,构建良好的会展业生态服务体系。
四是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展会,提升高端展会供给能级。立足上海“3+6”产业体系布局,重点引进和培育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领域的高水平专业展会,鼓励更多国际一流展览项目落户上海。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打造具有引领性的展会IP,继续做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综合性展会平台,同时着力引进如半导体设备、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数字文创等专业展会,吸引国内外行业龙头携最新产品技术参展,形成“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的展产融合效应 。政府可设立会展项目引进奖励,对首次在沪举办且契合重点产业方向的重大展会给予适当补助或奖励。在“请进来”的同时支持本土会展企业“走出去”招展办展,不断提升上海展会的国际化、专业化水平,推动会展业规模和质量实现新的突破。
五是加快绿色会展标准落地,实施低碳办展激励措施。将绿色低碳理念全面融入会展业管理,加快推进已有绿色会展标准的应用实施,制定完善绿色办展评价指南或管理办法,明确展会设计、搭建、运行各环节的绿色规范,促进更多展会采用可循环材料、减碳降耗方案。鼓励行业协会完善绿色办展评价认证机制,对率先实施绿色布展并取得显著减排成效的主办单位给予表彰和适当奖励。例如,可对实现展台重复利用、废弃物分类回收的展会项目给予资金补贴或场租减免,激励办展方提升环保投入。技术支持方面,建议扶持会展场馆和服务商加快智慧场馆改造,提升场馆能源管理、废弃物回收利用等绿色运营能力;鼓励产学研合作开发新型环保展材和低碳布展技术,并对相关研发应用项目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通过完善标准体系和配套激励,推动行业从“要我绿色”向“我要绿色”转变,树立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绿色会展示范项目,提升上海会展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