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将人工智能多语言翻译技术应用于免签政策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3-12-11

分享到:

文/许瑞骏

为进一步促进中外人员往来,服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我国试行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马来西亚、新加坡7个国家持普通护照的人员,在2023年12月1日至2024年11月30日期间,可以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停留时间不超过15天),允许他们来华经商、旅游观光、探亲访友和过境。

外国友人来华入境后,无论是出于商务或旅行的目的,机场、酒店、出租车、地铁、旅游景点等都是高频场景。而这几类场景中服务人员的英语水平各有不同,其中机场、酒店相对较高。笔者见过外国友人提着大包小包经过地铁安检时,安检人员对其所携物品存疑,但无法准确沟通而滞留的情况。目前,我国一些公共场所在与外国人进行语言沟通中面临的挑战主要有:

1. 英语应用不普及:国人使用英语进行沟通的能力有待提供,地铁、出租车等相关工作人员的英语使用能力普遍不高。

2. 第一批试点单方面免签的7个国家中,没有一个是英语国家(对于新加坡,英语也仅是其4种官方语言之一),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荷兰语、西班牙语、马来语在我国的使用人口较少,要在短期内补充具备这些语言使用能力的员工,成本高、可行性低。

3. 翻译软件在国内应用受限:国外游客使用的翻译软件诸如ChatGPT、Google翻译等,在国内无法使用。而国内的翻译软件,国外游客并不知晓且使用不熟练。而传统翻译软件在功能和用户体验方面与当前人工智能的应用已有代际差距。

对于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 由有关部门牵头,推动我国科技企业(如字节跳动、拼多多、科大讯飞等)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多语言互译场景下服务的研究和产出。以期尽快达到我国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的所有国家的官方语言,可以在语音和文字两端完成实时与中文互译。

2. 高频场景全覆盖:在外国友人来华后会高频出现的场景中部署上述人工智能实时翻译应用“中国通”,如地铁安监处,安检设备可直接将检查出的问题通过“中国通”以其母语告知外国友人,安检人员也可以将相关的安全管理政策通过“中国通”告知。

3. 开发“中国通”App应用。将人工智能多语言互译能力与地图、各类旅行景点推荐、应急求助等功能相结合,探索开发“中国通”App应用,在各大机场对来华外国友人进行安装推荐,使其在华期间可借助“中国通”与各方人士进行接近于无障碍的沟通交流。推动出租车司机统一在手机上安装“中国通”App应用,借助此应用与外国友人进行实时跨语言沟通。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担当着对外沟通窗口的角色,在加快建设“五个中心”的历史使命阶段,应发挥自身在人工智能产业领域的优势地位、结合年均近千万来沪海外友人的庞大基数,牵头研发“中国通”并做好各项落地试点,后将成功经验推向全国。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