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文化内涵,增强监管力度,推动国潮文创市场健康发展

   发布时间: 2025-06-30

分享到:

文/周美君

近年来,国潮文创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2024年中国国潮经济发展状况及消费行为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国潮”经济市场规模为2.05万亿元,同比增长9.44%,预计2028年将突破3万亿元。故宫文创、汉服复兴、非遗活化等现象彰显文化自信的蓬勃生命力。然而,在“万物皆可国潮”的热潮中,产品同质化、质量参差不齐、文化内涵空心化等问题逐渐暴露,亟需提高警惕,防止国潮产业“走偏”。

一是文化内涵挖掘不足,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目前,国潮文创产品的设计缺乏深度和创新,许多产品仅仅是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简单堆砌和模仿,没有深入挖掘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内涵,导致市场上大量产品在外观和功能上高度相似,缺乏个性和差异化竞争优势,难以满足消费者对于高品质、个性化产品的需求。例如,当市场出现了“国潮风纸巾”后,就会有无数纸巾厂家更改包装,以便抢占市场红利;当一个景区出现了汉服妆造摄影时,更多景区就会跟风将之作为卖点;当一家雪糕品牌与博物馆联名,推出某个文物造型时,同类雪糕就会很快挤满冰柜。同时,景区文创仍以冰箱贴、明信片、特色雪糕等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缺乏实用性和创新性,难以满足年轻群体对“沉浸式体验”的需求。

二是质量与价格失衡,消费陷阱频现。当前国潮文创市场部分产品过度依赖包装营销而忽视文化内核与实用性中秋月饼、端午粽子等节日文创包装成本占比超过一半,消费者为这些“华而不实”的设计买单,背离了文化消费本质。部分文创企业利用消费者对国潮文化的热爱和追捧,以及对文创产品的信息不对称,在定价上漫天要价,产品价格远高于其实际价值。例如,一些普通的国潮文创文具,如笔记本、钢笔等,由于添加了一些所谓的“文创元素”,价格便翻了几倍甚至十几倍。

三是监管机制滞后,盗版侵权现象频发。国潮文创产品的市场范围广泛,涵盖了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众多且分散,监管难度较大。尽管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创产业发展的政策,但在市场监管方面,针对国潮文创的专项政策和具体监管措施相对缺乏,并且国家对文创产业的扶持更多侧重于鼓励创作和产业发展,对于市场秩序的规范和侵权盗版的打击力度不够,使得侵权者有可乘之机。据腾讯网报道,甘肃省博物馆“铜奔马”玩偶遭遇盗版侵权,一些不法商家在网络平台售卖盗版产品,销售量达10万件以上,这些盗版产品不仅在外观上与正版产品高度相似,有的还标注“官方正品”,严重误导了消费者,扰乱市场秩序。

为此建议:

一、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加强创新能力培养。鼓励文创企业与博物馆、非遗传承人、高校研究机构合作,挖掘文化符号背后的历史逻辑与精神内核。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引导文创企业深入市场调研,明确目标受众和市场需求。通过政策补贴或孵化平台支持小微创意团队,鼓励开发符合市场消费需求、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的文创产品。支持企业利用新媒体营销渠道,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实现精准定位。

二、建立质量监管标准,规范市场定价机制。政府部门应加快制定针对国潮文创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检测规范,明确产品的质量要求、检测方法和判定规则等,为市场监管提供依据。规范市场定价机制,引导文创企业树立正确的定价理念,综合考虑产品的成本、品质、市场需求、品牌价值等因素,制定合理的价格策略。加强对产品质量、价格的监管,对于价格虚高、漫天要价等行为进行严肃查处,维护市场价格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三、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强化平台监管与执法联动。出台《国潮文创知识产权保护条例》,明确文创产品中文化符号的版权归属、合理使用范围及侵权认定标准。例如,规定未经授权的文物形象商业使用需承担高额赔偿。推行电商平台“版权过滤”技术,要求平台对“国潮”“联名”等关键词商品进行自动筛查,下架未提供授权证明的产品。设立“文创维权快速通道”,简化侵权案件立案流程,允许线上举证与跨区域管辖。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