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整治伪科普类短视频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3-04-07

分享到:

文/马乐呈

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贯彻落实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部署,2021年6月3日国务院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提升优质科普内容资源创作和传播能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建设即时、泛在、精准的信息化全媒体传播网络,服务数字社会建设。”

短视频是继文字、图片、传统影音节目之后出现的新兴媒介内容载体,其中,科普类短视频是短视频的一种重要门类,指专门承载知识传播与科普功能的短视频。自诞生以来,科普类短视频都存在着许多问题:创作准入门槛低,内容和传播碎片化;内容良莠不齐,“伪科普”层出不穷;侵权现象严重,存在较多的知识产权潜在纠纷等。

伴随着经济下行的“风口”,以抖音、微信、快手等为代表的短视频APP迅速火爆,经济萧条期一方面导致人们消费实力和信心都不足,另一方面释放出大量本应被劳动占据的时间,特别是低学历低收入的年轻人,把时间消耗在这种“精神鸦片”上,通过沉迷于网络、游戏、视频等低价消遣娱乐活动的“奶头乐”之中,转移注意力和不满情绪。可以说,短视频平台已成为当下经济萧条期人们释放压力的的一种廉价工具。

科普类内容本应是门槛高、专业性强、受众小的节目类型,但是近年借着“娱乐至上”的名义,各种伪科普类节目包裹上轻松、诙谐、幽默、益智的短视频外衣迅速流行。不少所谓的科普类短视频内容夹带私货,通过传播反常识、反科学、反主流价值观的似是而非的错误理论达到愚民、误民、甚至煽动民意的效果,平台内容的泛娱乐化倾向正在使广大民众变得更加愚昧,对抖音、微信、快手等平台受众中最广的低学历、低收入中青年群体以及农村地区的人群尤为严重,长此以往将对我国人口比例最大的劳动力人群的价值观产生不可逆的负面影响。

针对前述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力度

抖音、微信平台之所以充斥着低级愚昧短视频主要原因在于网络平台运营商内部缺乏系统的审核机制,外部缺乏严格监管,追求流量至上“头条”乱象,忽视短视频内容的真实性及价值性。

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做好“看门人”的角色,进一步对各类短视频平台进行专项整改,严格督促所有平台删除各类违法、违规、有悖道德的科普类视频,并建立长效机制。坚决打击平台上出现的各种夹带私货、违规违法、甚至是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视频,对于经查证确实别有用心的视频制作者和传播者,果断予以严惩,情节严重的应当坚决用刑法惩处。

2、逐步限制直至完全禁止科普类短视频,出台法规强制科普类节目制作成15分钟以上的长视频

鉴于科普类内容的专业性,本身就不适合压缩成1-5分钟的短视频,过短的视频内容根本不足以科学、系统、有效地介绍一个基础知识。规定科普类节目必须制作成长视频具有筛选优秀视频制作者的优点。制作长视频所要求的知识储备远远超过短视频,能将一个科学问题制作成15分钟以上又具有吸引力的长视频并非简单检索资料东拼西凑就可以完成的,出台法规限制科普类节目的时间下限,可以有效筛除滥竽充数、别有用心的制作者。

3、提高对科普类视频制作者的资质审查标准

建议进一步出台规定要求各类平台在现有资质审查的基础上,针对科普类别视频制作者制定更严格的能力审查标准,重点关注个人制作者的国籍、民族、学历、职业、工作履历、政治背景等和机构制作者的股东背景、资金来源等并以上述个人制作者的标准穿透到创作团队个人的能力审查,确保制作者具有输出有效的、正确的、与其专业相比配的视频内容的硬性条件。

4、建立专家库对科普类视频事先审核和信誉背书

建立科研院校、视频平台、视频制作者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的专家库,要求科普类视频必须有专业的科研院校和专家联名参与,让专业人士深度参与视频生产过程,并为视频内容做信誉背书,参与视频收益的分成。推动科普类视频制作者与高校、科研机构、知名企业等深度融合,打造素质过硬的科普类视频内容创作梯队,助力生产优质视频,引领正确价值导向。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