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加强中小学校训文化建设的相关建议

   发布时间: 2023-11-22

分享到:

文/张皎

校训,是一个学校的教育理念,也是灵魂所在,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它既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原则与目标的反映,也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重要表现,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量的象征,也是学生在校期间行为规范、行事准则和人生追求的指南。

好的校训可以落实育人任务,提高办学质量,发挥引领作用,激励一代代人走向成功,迈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校训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面向社会的精神标志,能为学校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一些校训还反映了学校的创建历史和文化背景。校训激励和劝勉在校的教师和学子们,即使是离开学校多年的人也会将校训时刻铭记在心。

但是笔者发现,绝大部分高校和高中,特别是名校都有自己的校训,但中小学层面的校训普及率可能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在校期间对校训一无所知。超过80%的学生不清楚自己学校有校训,即便知道校训的存在,但是对于校训的起源、内容、内涵几乎一无所知,更意识不到校训的重要性及其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二、学校缺少对校训的重视。通常学校德育室负责对校训进行宣传、解读。如校级层面无法在学生入学时向新生做好校训的宣导、解读工作,学生在校期间就无法全面地认识、了解、领会校训带来的深刻内涵,容易忽视校训的存在。

三、校训宣导拘泥于形式主义。一些学校在宣导校训时,会将其变成一项硬性学习任务,逼迫学生背诵、默写乃至考试。这些方式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看似学生知道了,背会了,默出了,但这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无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无法让学生深刻领悟校训的内涵。

我国近年来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教育理念不断进步,不少中小学校已经在尝试以多种创新、用心之举让中、小学生真正成为校园的主人。加强中小学生校训文化建设、提升中小学校训的覆盖率可以作为加强学生德育、通识教育,培养集体荣辱观等方面的有力抓手。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围绕校训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以校训精神为指引,激励学生志存高远。校训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也是学校文化的特色和个性所在。通过开展各种类型贴合中小学生兴趣爱好的活动,让中小学生牢记校训内容,共同挖掘校训背后的精神内涵,对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具有启迪、陶冶、引导和激励等积极作用。学校日常相关教学应充分将校训融入其中,增强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引导和激励他们立志成才。营造良好氛围,引导学生树立人生奋斗目标,培养学生为目标不懈奋斗的精神品质。

二、结合传统红色资源进行校训宣导。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红色人文资源丰富,建议进一步整合开发各区红色旅游资源,结合当下深受学生喜欢的模式,挖掘以红色教育结合校训教育、校训学习为主题的密室、剧本杀等活动场所,并在各点之间实现联动,通过沉浸现场互动的“校训主题演讲”“校史知识竞赛”“校训主题班会”等模式,传承红色基因,亲历校训的形成过程和学校的开办历史。

三、中小学打造毕业伴手礼。毕业是每个学子人生中的重要节点,离开母校也意味着离开了那段宝贵的学习时光。为了纪念这段宝贵的时光,各个高校都会设计并制作一些特别的伴手礼。建议中、小学也可以打造一批印有校训、校徽等字样的伴手礼z赠送给毕业生。同时融入数字藏品理念,例如设计校园明信片、校园风景图等限定款数字纪念品,优秀毕业生可由校长或者杰出校友亲自签发,勉励学生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以校训为人生指引。

四、形成“家校联合”的模式,让家长共同参与校训学习。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通过短视频、视频号、抖音等平台形式丰富校训教育模式,让家长也充分参与进来,包括但不限于家长一同参加校训校史知识竞赛、问卷检验、学习成果PPT汇报、情景剧演绎等等,真正使学生在各阶段能充分得到校训教育的浸染。

五、围绕校训内涵开展特色节日系列活动。如某中学的校训为“孝礼精恒”,寓意为九九重阳节。可以借此可以扩大校训外延,在重阳节开展相关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校训的内涵,激发学生敬老、爱老的意识。又如某学校的校训“笃行致知明德崇法”,可以在12月4日宪法日时举办相关的普法和校训相结合的活动。

六、加大校训在各类活动中的应用。可以由教育部门牵头,在本市各区的教育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本区内的中、小学校训及其相关内容。让学生和家长知道自己学校和其他学校的校训,作为一项知识储备。同时在全市各项比赛中,包括全市运动会、知识竞赛等,要求参赛学生在介绍学校信息时将校训涵盖其中。也可以将校训统一印制在参赛服装上,加强校训在各个层面的应用。

七、以杰出校友人物为榜样,发挥校史文化的感召力。通过宣讲校史人物故事和邀请知名校友座谈等形式,可以发挥杰出校友的人格感召力量,引导学生向榜样学习。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