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贷款贴息政策落地细则

   发布时间: 2025-08-13

分享到:

文/蒋晔峻

摘要:2025年7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部署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此项政策有利于通过财政金融联动的方式,降低居民信贷成本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更好激发消费潜力、提升市场活力。但政策落地需防范可能带来的金融机构风险上升、套现骗补等危害金融秩序的风险发生,同时政策还应考量弱势群体,避免被流程“挡在门”外。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可以有效降低民众借贷成本,结合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可以进一步扩大国内消费市场,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各地方、银行都在积极研究出台相关细则,然而在细则制定过程中不应忽视可能带来的风险隐患。

一、 政策落地前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 零售贷款风险逾期问题。根据部分上市商业银行发布的2024年年报数据显示,约90%可统计银行的零售贷款不良率都在上升,仅兴业银行、浙商银行、南京银行、郑州银行等少数银行的个贷不良率在下降。在各类零售贷款中,信用卡不良率整体处于最高水平,各大银行的信用卡不良率均在1%以上。常熟银行信用卡不良率最高,超过了4%。同时中小银行的个人消费贷坏账压力也较大,渤海银行的个人消费贷不良率最高,达到了12.37%,此外中原银行的消费贷不良率也超过了3%。

(二) 贴息模式设置不完善可能导致套现空间。通过提供虚假材料、伪造身份的方式骗取贴息进行套现或骗取贷款后违规用于在投资的行为在全国都有发生。2024年浦东法院公开的服务保障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中就有一起通过伪造财务报表、经营票据、往来账款等材料等方式骗取面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的贴息优惠的案例。这些行为不仅关系到破坏金融秩序,还影响着国家政策能否真正惠及大众。

(三) 贴息资金能否真正流向需要的群体,还需建立更便民的申请渠道。贴息政策初衷是为了让更有需要的群体可以获取更优惠的贷款从而刺激经济消费,但是不合理的流程设计可能导致部分人群无法享受到这一福利。常规情况下类似贴息政策由银行主导,而商业银行对于个人类贷款均有自己的风控逻辑,部分贷款人如老年人、农民等无征信记录的群体,他们的资质在部分银行被明确无法获得贷款。同时早前推行的部分贴息补贴政策,一般需要贷款人提交申请并提供各类佐证材料,经过审核后方能获得利息补贴,这种“先付后补”的形式可能会降低个人消费者申请贴息的意愿。

二、 政策细则的建议

(一) 设置银行“不良率阈值”,避免风险无序上升。在政策细则设计时可以考虑通过设置“不良率阈值”,对贴息贷款风险情况进行实时把控。因此次政策除面向企业贷款贴息还有个人消费贷款贴息,在个人消费贷款领域可以将某一特定的消费场景逾期情况设置不良率阈值也可以针对个人历史风险表现设置阈值。前者当风险等级触及阈值时应考虑降低该消费场景下的贴息力度或提升风险审核要求,后者则主要考量个人历史风险表现及贴息贷款的还款情况,当出现还款表现不佳时有权终止其获得贴息或直接终止贷款,并如实上报其征信情况。

(二) 明确贴息方式与场景白名单,堵住套现漏洞。设置一定金额的强制受托支付(建议可以设置为20万,参考个人互联网贷款最高不得超过20万元),即该金额以上的消费场景,在通过审核后直接由金融机构将对应金额直接支付给商户,避免出现大额套现行为。该金额以下的消费场景可以通过绑定银联MCC白名单,POS机扫码后完成核验方可获得对应贴息补贴。同时应该建立税务电子底账系统建立链接,对发票销售金额及贷款进行进行实时校验,当贷款金额明显大于发票销售金额时应当自动预警或直接停止贴息。

(三) 优化贴息发放形式,让“最后一公里”更公平。针对个人消费贷款贴息,可以考虑“免申即享”或直接“贴息到户”的模式,财政贴息资金按季度提前拨付至银行对应账户,银行在下一计息周期直接冲减借款人应还利息,无需客户二次申请。同时在线下银行网点设置“贴息绿色通道”配备专人辅导老年人、灵活就业者完成身份核验与合同签署,确保政策不落下弱势群体。

此次贴息政策的事实落地,有利于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有利于降低消费领域经营主体的融资成本,鼓励经营主体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在设计贴息贷款产品时应更精准对接个人消费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资金需求,加强风险管控,确保资金合规使用。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