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循环再制造经济发展的观察思考与建议

   发布时间: 2024-03-14

分享到:

文/唐梦

循环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循环经济的一种模式,再制造产业能够帮助汽车、机电产品或零部件“涅槃重生”。《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规范管理办法》提到,与新品制造相比,再制造可节能60%、节材70%、降低污染物排放80%以上。但是由于再制造尚属新兴产业,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统一质量体系建设等方面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作为一种循环经济模式,再制造对现有制造业具有重要意义,能否充分利用再制造更好地消化陈旧设备,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都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中国的再制造有两种,一种是针对零部件的再制造,另一种是针对整机的再制造。

再制造产业在我国已发展数十年,由最初面临重重困难,各项工作难以展开,发展到目前获得了国家政府机关、行业领域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与大力支持。从2005年开始,国家从技术支持、产品质量规范到财政扶持与补贴,对再制造行业给予支持。随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再制造行业将迎来广阔的市场前景。

从行业层面看,当前我国再制造行业发展还存在不少瓶颈与痛点:

我国再制造行业发展仍存在技术水平不高、产品质量不稳定、回收渠道不畅、市场认知度不高和政策支持不足等痛点。

首先,技术研发投入不足、人才短缺。经过多年发展,发达国家已经掌握再制造装备制造业最尖端技术,拥有了高水平技术研发管理体制并储备较多人才。但我国再制造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高端数控再制造机床等制造业普遍存在研发投入不足、人才短缺问题,这导致企业创新能力较弱,先进的设计理念和高科技成果难以有效转化。

其次,质量控制体系尚未建立。由于再制造尚属新兴产业,国家对再制造装备和再制造产品的工艺、材料均未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大部分企业在关键环节没有建立相应的质量控制体系,缺乏废旧零部件质量检测和寿命评估技术,难以保证再制造产品质量和可靠性。

再次,旧件再制造率低。目前,国内大部分再制造企业主要仍采用换件法和尺寸修理法进行再制造,对产品的再制造加工还处于低水平,导致再制造后产品非标件多,用户认可程度低,加工成本高,旧件毛坯再制造率低。

第四,旧件回收渠道杂乱不规范。目前回收从业者良莠不齐,大部分为“作坊式”的经营模式,并且旧件处置的源头没有比较规范的模式,造成再制造行业的回收渠道不畅,制约行业的发展。

第五,市场认知度不高。我国再制造产业存在发展时间短、市场影响度小、受众面窄的问题,使再制造产品的市场认知度较低,消费者对再制造产品的认可度不高,影响了再制造行业的发展。

最后,政策支持不足。近几年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许多文件来支持再制造的发展,但一些再制造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仍没得到有效解决,比如旧件原料缺乏进项发票,增值税难以实现抵扣,大幅提高了再制造企业的成本,让想参与再制造领域的观望者望而却步。同时,再制造企业和产品缺乏明确的产业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制约了再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和痛点,笔者思考与探讨以下一些解决思路:

首先,是废旧产品回收方面。当前不健全的回收网络造成企业难以及时回收足够的再制造原材料,部分再制造企业经常处于“无米下炊”的困境。销售方面,受传统消费观念和理念影响,当前消费者对再制造产品的认识度普遍较低,为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再制造产品,企业往往采取低价策略,这降低了独立第三方再制造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也给消费者造成了再制造产品质量差的错觉。技术方面,由于高端再制造装备涉及多个领域,如机床再制造涉及机械制造、信息处理、传感器等领域,相应的再制造技术能力及人才队伍是我国再制造产业的又一发展壁垒。

其次,可以通过创新商业模式来实现突破。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首先,再制造企业可以通过与售后维保企业、回收商、废旧产品处理企业等合作,搭建一个完善的回收网络,提高回收效率和成本效益。其次,引入大数据技术,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和分析,提高需求预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再次,创新回收和销售模式,通过诸如“以旧换再”的模式来保证旧件回收的可靠性和可持续性。最后,开展跨界合作。通过与其他行业的企业开展跨界合作,共同开发再制造产品,拓展市场份额,提高市场竞争力。

再者,需要鼓励更多主体参与到再制造生态发展中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政策引导。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更多企业、机构和个人参与再制造生态发展,提供税收优惠、资金支持等政策支持。二是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加强再制造的宣传推广,提高社会对再制造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吸引更多主体参与。三是加强技术创新。鼓励再制造企业和相关机构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再制造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加强产业协同。鼓励再制造企业与相关产业的企业开展合作,共同推动再制造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协同效应。五是加强社会监督。鼓励社会各界对再制造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进行监督,促进企业诚信经营,提高行业整体水平。

最后,要用好激励方式方法。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有效的激励机制。“硬科技”产业因其高智力、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的属性,对人才更为依赖,因此激励机制在“硬科技”发展过程中将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产业政策激励、资本市场激励和以员工持股计划为代表的人才政策激励等激励机制,将为“硬科技”产业发展带来财富增长和财富合理分配,并在股市估值、财富榜单与行业薪酬方面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进而对舆论导向和群体行为产生正面影响和正向辐射。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