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各类非医疗类养生馆规范管理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4-06-13
文/俞倩
几十块钱的按摩油,套上漂亮的盒子摇身一变成为养生套盒,按疗程配合手法动辄几千到几万出售。本来只是一些疏通经络的成分到了一些养生馆的推销嘴里,以“万恶寒湿为源头”等中医概念为幌子,成为除湿排寒、调理亚健康、甚至抗癌的神器。各个社区附近,涌现了很多类似的养生馆,更有一些通过“免费体验”吸引一些独居的老人,打着“养生”“健康咨询”的旗号,夸大功效骗取老年人高额消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养生的需求日益增长,保健按摩和养生馆成为越来越多人选择的休闲放松方式。然而,由于缺乏明确的行业标准和监管,行业内部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
一是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的培训和认证,一些没有任何专业资质的人给老年人传授“健康知识”,推销“养生服务”,导致近年来因不当按摩轻则皮肤过敏、屏障受损、耽误病情,重则导致如颈椎损伤、脊椎受损时有发生。
二是虚假宣传,夸大“养生”和各种精致包装的产品功效,而且一旦发生消费争议消费者取证困难。
三是卫生情况堪忧,对于经营环境卫生许可不如餐饮业明确,城管监管不严,从业人员流动较大,真实服务人员是否与公示的健康证明一致无人审查;四是收费混乱,包括通过各种包装高价售卖产品和疗程,以及高额充值预售卡等情况,缺乏物价部门监管。
非医疗类的“养生馆”、“健康馆”亟需规范,具体建议如下:
1、明确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定》)明确了在市场监管部门登记的经营范围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非医疗)的可服务范围,但实际情况仍有机构在超越边界做着诊疗相关的治疗,《规范》的监管并未落地;
2、建议规范服务项目的名称,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和操作流程,杜绝机构通过玩文字游戏在产品宣传中夸大功效,或者重复售卖,对相应的服务项目做好价格指导;
3、加强服务人员资质审查,进行实名备案,建立信息库,对人员的健康信息、专业技能资质进行审查,同时明确从业的专业资质要求;
4、严格卫生监管,对相应服务场所的环境、以及使用的物品的卫生制定标准,并进行定期抽查;
5、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更新和加强跨部门合作的监管体系,将监管真正落到实处。
加强非医疗类养生馆的规范管理,不仅能够保护消费者权益,还能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呼吁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养生服务市场。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