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新农合”慢性病门诊购药即时结算,践行“健康中国”战略

   发布时间: 2025-05-19

分享到:

文/徐嘉妮、刘临芳

慢性病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挑战,我国慢性病负担尤为突出。2019 年,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近 70%,死亡人数占比达 88.5%,其中心血管、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比例高达 80.7%。截至 2025 年,中国慢性病患病率达 35%-45%,管理人群规模约 5-6 亿,60 岁以上老年人群患病率超 50%,患者约 1.3 亿。值得关注的是,农村慢性病患病率为 35.21%,高于城市的 33.49%,但防控资源却更为薄弱。

以高血压、糖尿病为例,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1958至2018年间,高血压患病率从 5.1% 升至 27.5%;1980至2017年间,糖尿病患病率从 0.67% 跃至 11.20%。尽管我国患者基数庞大,但防控投入不足,在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方面与 OECD 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如2019年中国男性高血压知晓率仅 48%,治疗率 35%,均远低于美国;2018 年中国糖尿病患者知晓率 36.7%、控制率 16.5%,也显著低于韩国、美国等国家,且农村地区防控情况更为严峻。同时,相比经济发展水平和老龄化程度相似的国家,我国经常性卫生费用的人均绝对水平及占 GDP 比重均较低,农村医疗质量和可及性不足问题凸显。

然而,农村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在慢性病防御和支持方面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农村居民因报销流程繁琐、药品供应不足等问题,形成 “小病拖大” 的恶性循环。

一、现存问题分析

(一)报销流程繁琐,经济压力大

目前慢性病门诊报销需事后提交材料,无法实现购药时直接结算,患者需全额垫付费用,加重经济负担。

(二)基层药品供应短缺、报销覆盖品类小

部分乡镇卫生院慢性病药物目录不全,患者被迫前往上级医院购药,导致报销比例大幅降低,如福建省三级医院报销比例仅 20%-30% 。

(三)政策知晓度不足

农村地区居民对慢性病认定程序、报销比例等政策了解匮乏,部分患者未办理特殊病种认定,无法享受高比例报销。

二、政策优化建议

(一)推行“即时结算”机制

在定点医疗机构(尤其是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开通慢性病门诊购药直接报销功能,患者凭医保卡或电子凭证实时结算,仅支付自付部分;参考住院报销联网审核模式,将慢性病用药纳入医保系统直接核销范围。

(二)扩大基层药品目录

动态调整乡镇卫生院药品目录,确保高血压、糖尿病等常用药全覆盖,并与二级医院目录衔接;对偏远地区实行药品配送补贴,保障基层药品稳定供应。

(三)简化认定及报销流程

推行“一站式”认定服务,由乡镇卫生院初审后直接提交县级医保部门审核,将认定周期缩短至 10 个工作日内;支持通过政府惠民平台上传电子材料,实现线上报销审核。

(四)提高报销比例与扩大报销慢性病病种

将慢性病门诊报销比例统一提高至 80%(乙类药品自付后),与住院报销比例持平;新增类风湿性关节炎、帕金森病等常见慢性病至医保目录,惠及更多患者。

(五)加强政策宣传与服务

通过村级广播、乡镇卫生院讲座等形式普及慢性病政策,重点讲解直接报销流程;为低保户、60 岁以上老人等群体提供上门认定服务,并减免材料复印等费用。

三、结语

慢性病管理是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关键。直接报销可减轻患者垫资压力,提高用药依从性,降低并发症导致的住院率,从长远来看能减轻医保基金负担。推动新农合慢性病门诊购药直接报销政策落地,不仅能切实缓解农民“看病贵”问题,更是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对提升农村居民健康水平意义深远。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