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关注中小学生“课间圈养”现象

   发布时间: 2023-11-01

分享到:

文/吴炯

前不久,一位北大精神卫生学院儿童精神科医生说,每年开学两周后,儿童精神科病房进入住院高峰期,此文引发舆论关注。抑郁症低龄化这一现象逐渐显现于公众面前。而近年来,校园人身伤害事件的发生,使得不少学校为避免担责、避免飞来横祸,选择一刀切地将学生进行“课间圈养”,即课间十分钟和午休时间内,除按照“规定”上厕所、喝水外,不能在教室内随意走动,更不能在教室外或者操场上活动。更有甚者,午休上厕所还得举手示意或“憋尿”,走廊里安装分贝监测仪。神奇的规定带来许多黑色幽默的结果,如学校在教室内升旗,因为没有课后活动不会写课后活动的感受等等。

在实践中能够看到,一旦校内发生意外伤害事故,不论责任划分,视伤害程度不同,必然引发大大小小的舆情,这是学校和有关管理部门极度不愿意见到的现象。“课间圈养”牺牲了学生的课间活动时间,换来的是老师、学校和教育职能部门的“清净太平”。但此举背离教育初衷,压抑孩子天性,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课间圈养”属于因噎废食,课间十分钟的活动时间并不代表会出事,老师、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减少出事的概率以及降低各方顾虑,而绝非把该在课间蹦蹦跳跳的孩子捆绑在座位上。长期的“课间圈养”可能引发另一种舆情。因此,笔者建议:

一、学校要注意防范风险,制定并落实校园安全管理制度,排除校园安全隐患,设置安全警示标识。在操场上、走廊上或者其他可供孩子活动的场地设置醒目的警示标识,提醒他们在课间活动期间注意安全,学校应该尽到必要的提醒义务。对于有风险的场地、设施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应当及时进行物理隔离。

二、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学生才是课间活动的主体,中小学生的年龄层次对于安全教育是能够接受的,学校和家长应该进行家校合作,在安全教育方面上“双保险”,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强制购买校方责任险或者校园综合险,建立社会化的安全风险分担机制。

四、媒体舆论引导上,应该尽可能消除家长的疑虑,引导家长通情达理。学校小、学生多,孩子出现小的摩擦或磕碰是难以避免的,未必一定就是学校的责任。媒体上要多强调课间十分钟的重要性,避免为吸引流量而撰写一些吸引眼球的报导,引发舆情关注。

五、教育部门应该调研学校的课间和午休情况,尽快把课间十分钟和午休的活动自由还给学生。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