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报 陆铭委员:建立“容错机制”,鼓励民营企业在创新中大胆试错
来源: 2025-03-06 中国经营报 发布时间: 2025-03-07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受访者/图)
今年以来,以DeepSeek、宇树科技为代表的民营科技企业备受关注。
3月4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发言人娄勤俭表示,DeepSeek公司取得的重大进展,代表着一批中国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崛起。通过DeepSeek这类公司的兴起,可以看到中国在科技发展上的创新性和包容性。
这也是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重点关注的话题。陆铭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科技企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其中,民营科技企业凭借其灵活机制、市场敏锐性和创新能力,成为推动这一进程的关键主体。
对此,陆铭建议,一方面,鼓励民营企业在创新中大胆试错,政策层面不设禁区;另一方面,破除舆论场对“资本”“资本家”的负面印象,客观认识资本尤其是风险投资在推动创新中的作用。
鼓励资本参与风险投资
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中国科技企业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困难。“IT桔子”数据显示,自2021年以来,中国新增独角兽数量已经连续4年下滑,并处于近10年来的最低点。
“这也导致中小微创新企业融资难,头部民营科技企业风险投资不敢投,海外资金不敢进等问题,困扰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发展。”陆铭表示,地方政府产业基金引导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尤其是产业大基金的投资产出,导致同质化竞争严重,市场缺乏足够的流动资金,科技领域民营企业还存在融资渠道不足的情况。
“过往的一些行业‘收缩性’政策,对民营企业长期投资布局存在信心上的困扰,不利于培育耐心资本,也不利于促进更多新兴产业中有竞争力企业的发展崛起。此外,民营科技企业还面临社会环境偏紧、算法面临误解等问题。”陆铭感慨道。
陆铭建议,鼓励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参与风险投资,针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强化核心技术攻关,更积极地推出新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同时,加强政策协同,突破政策层面协同挑战。
“例如,部分地区尝试争取网络游戏管理特殊权限,导致全国性政策与地方试点存在差异,增加了企业跨区域运营的合规难度。地方在争取更大的产业管理权限的同时,应逐步推动国家层面对新兴产业的整体政策支持与开放进程,激发地方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同时,强化全国具体行业政策的整体性、一致性,建立跨区域快速维护权益的通道,降低企业在这方面的成本。”陆铭举例分析称。
对于民营科技企业面临的算法争议,陆铭建议,在引导企业规范算法应用行为,建立多元化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的同时,优化监管体系,分级分类精准推进算法治理。
“当务之急是要营造鼓励民营企业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陆铭认为,应鼓励民营企业在创新中大胆试错,政策层面不设禁区。科技企业的创新发展,需要资本、创新、就业相互协同的社会氛围。
陆铭还认为,应进一步明晰政策信号,明确对创新背后核心要素的支持包容,破除舆论场对“资本”“资本家”的负面印象,客观推广认知资本在创新中的积极作用,避免对优秀企业家进行“资本家”式的解读与抹黑,客观认识资本尤其是风险投资在推动创新中的作用。
陆铭建议,在制度层面建立“容错机制”,鼓励民营企业试错,优化市场准入机制,推广“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细化基础设施领域开放细则,鼓励民营企业进入竞争。减少舆论场对游戏、金融等不同行业的负面看法,积极看待不同行业在促进产业整体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在执行中避免对具体行业发展一刀切。
改革地方政府考核机制
据了解,2024年8月1日,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成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举措。
在陆铭看来,对于如何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各级地方政府客观上还存在思想认识不统一、行动上缺乏激励等问题。“需要从优化激励的角度入手,为更好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保驾护航。”
陆铭表示,为了完成考核指标,部分地方政府仍然在采取加大投资和产业招商引资力度的举措,其客观上的结果就是容易导致地区之间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问题。
对此,陆铭建议,需要改革地方政府的考核机制。越是人口流入多的地区越要加大GDP总量增长考核的权重,而在人口流出较多的地区则赋予人均GDP增长的更高权重。
“还应拓展公平竞争审查范围。”在陆铭看来,国家推进公平竞争审查,有助于减少地方政府分割市场的行为。但是,地方政府开展招商引资,往往会通过地方政府主导的基金来实施,并且要求被投资的主体返投本地。“因此,建议将公平竞争审查范围扩展到此类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行为,严格规定不能设置返投本地的要求。”
另一方面,传统按行政管辖边界进行规划的体制,束缚了地方政府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中的手脚,这在各地都市圈建设中尤为明显。
据陆铭介绍,促进都市圈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全国已经批复了14个都市圈。但覆盖范围更大的都市圈规划,由于缺乏有关都市圈人口、土地等具体的一体化配置方案,到落地时会与以城市行政管辖边界为单位的城市规划产生冲突。这种现象在北京市、上海市、南京市等主导的跨省市都市圈中尤为明显。
陆铭分析认为,在特大和超大城市推进都市圈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尊重区域和城市的发展规律,从国家层面推进以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发展规划,打造半径50—80公里的一小时通勤圈。
“最为重要的举措,是在都市圈范围内重新科学评估人口增长形势,并形成与人口增长挂钩的建设用地增长机制,以及包括轨道交通在内的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机制。在都市圈范围内规划各种用地的空间格局,打破按行政区划设置开发强度和开发边界的传统做法。”陆铭阐释道。
陆铭还建议,为了更好地推进都市圈发展,应新增类似于美国MSA(大都市区统计)口径的指标统计体系。鼓励城市群内的城市形成多类型的交流合作机制,在实现基础设施联通、公共服务互认基础上,探索深层次的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