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集中优势力量攻关异种器官移植技术研究的提案
发布时间: 2025-01-17
民建上海市委
器官移植是许多器官终末期疾病的唯一有效治疗手段,但器官供体短缺问题全球普遍存在。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约200万人需要器官移植,但仅约10%的患者能等到合适的移植器官。异种移植,即将动物源性活细胞、组织或器官移植至人体,是应对供体短缺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近年来,异种器官移植技术取得显著进展,基因编辑供体猪等技术为“按需器官制造”提供了可能。《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将其评为2023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之一。虽然这一技术仍处于研究阶段,但部分复杂异种器官移植案例已进入亚临床阶段。上海在该领域尚处起步阶段,亟需系统性规划和布局,以应对技术发展需求,提升上海在全球异种器官移植领域的竞争力。
全球异种器官移植研究已从单一器官扩展至复杂器官,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美国在基因编辑供体猪的构建和异种移植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例如:自2021年起,美国马里兰大学等机构已开展猪肾、心脏人体移植研究,最长存活期达2个月。2024年12月,纽约大学完成全球第三例基因编辑猪肾移植人体试验,患者已顺利出院。美国龙头企业如Revivicor和eGenesis掌握基因编辑核心技术,并通过千万美元级融资加速推动临床试验和产业化。其研究覆盖GTKO猪、10GE猪等技术,显著提升了移植成功率和安全性。
我国在异种器官移植技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2013年,我国成功实施亚洲首例猪-猴异种肝移植;2024年,国内团队推动异种肝移植用于脑死亡患者和肝癌重症患者,并完成全球首例猪-人肝肾联合移植;湖南、四川等地已建成DPF级供体猪培育基地,为移植供体提供稳定支持。
上海在器官移植领域拥有丰富的技术积累和人才优势,目前13家医院拥有器官移植资质,技术和质量居国内领先地位;基因编辑和克隆技术具备显著优势;多家医院开展异种移植相关研究,包括人源化肝脏再造、猪肾和猪肺移植试验等。但总体来看,上海在该领域的研究布局不够系统,投资力度有限。尤其在DPF级供体猪培育基地建设、医用供体猪标准制定等方面与国际水平仍有差距。
因此,建议:
一、加强基础研究布局。由上海市卫健委和科委牵头,通过资助创新群体、设立联合实验室等方式,引导科研人员集中攻克免疫排斥、生理学不相容等关键技术。组织跨领域专家团队,由临床医生牵头提出实际需求,解决异种器官移植中的核心技术难题。
二、建设高标准供体培育设施。系统升级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和金山大动物平台,建设DPF级供体猪繁育设施,包括封闭式检疫舍、无菌手术间等,确保供体猪培育环境符合国际最高标准。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建立稳定的供体猪培育和监控体系,为异种器官移植提供坚实基础。
三、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上海市实验动物管理办公室牵头,联合遗传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等领域专家,制定异种移植用DPF医用供体猪地方标准。涉及遗传质量控制、微生物监测、饲料设计等关键环节,确保整个产业链标准化、规范化运行。
四、推动配套药物研发和产业链完善。建议上海市科委支持异种器官移植相关免疫抑制药物研发,打破国外垄断格局。目前,异种器官移植中常用的两类免疫抑制药物共刺激通路阻断剂(如CD40抗体)和补体抑制剂(如C5抑制剂)均由国外垄断,国内还没有很好的替代品,因此,需要政府引导支持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这一小众药物的开发。同时,可以通过市场补贴等方式加大对于企业从事异种器官移植产业配套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完善健全配型及抗体检测、供体获取、保护并转运技术、抗排异药物等器官移植产业配套,从并购贴牌、技术改进向原始创新迈进,及时对产业链缺失环节进行补链,并进一步加速已有国产产品提质升级。
民建上海市委2025年界别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