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建设上海都市圈的提案
发布时间: 2025-01-15
民建上海市委
随着制造业和服务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城市群对于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拉动国家发展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而在城市群发展中,核心大城市及周围的都市圈建设所发挥的作用,也必然越来越强。
当前,上海都市圈建设面临的障碍主要在于:
一、观念障碍。在发达国家,城市的地理管辖范围通常比较小,相临的不同城市之间用轨道交通紧密连接,形成了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一小时通勤圈,即“都市圈”。而中国的地级市和直辖市是一个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因此中国的城市要远远大于发达国家的城市。以上海为例,它的尺度介于发达国家超大城市的中心城市(如纽约市、东京市)和围绕着超大城市所建设的都市圈之间,其土地开发强度仍然低于东京都市圈的土地开发强度。
二、规划障碍。当前,各个城市是按照自己的行政管辖边界来进行城市规划的,因此,在潜在的“上海都市圈”之内,如何规划土地、人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缺乏相应的统一规划。反观东京都市圈、纽约都市圈等等国际大都市圈,则是在轨道交通连接中心城区和周边地区的情况下,轨道交通沿线充分开发,中心城区和周边地区连片发展,人口密度从中心地带出发,沿着轨道交通线呈现出梯度下降的状态。
三、体制障碍。在既有的行政管理体制之下,各地的考核目标中均有各自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招商引资计划,目标都是为了最大化本辖区范围之内的投资和GDP,而各地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各方面支出又相对独立,并不是最大化整个都市圈范围之内资源配置的效率和GDP,这对区域经济一体化也造成了实质性的阻碍。
因此,建议:
一、建议尽快推进上海都市圈规划。一是在已有的“上海大都市圈”规划基础上,加快制定一个大约50~70公里半径的核心区规划,即上海都市圈规划,并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和沪苏同城化相对接。二是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相关组织机构之上建立协调机制,甚至逐步发展成为跨越三省(市)行政边界的类政府机构。
二、淡化核心大城市管辖范围内的人口控制目标。加快都市圈内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和均等化进程,大幅度提高居住年限和社保缴纳年限在落户标准中的权重。调整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数量、结构和布局,适应人口增长带来的有效需求。
三、打破行政边界制约,进行都市圈内统一的土地开发规划。一是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上海作为人口流入地,可以与人口流出城市之间结对,利用好已有的建设用地指标和补充耕地指标跨地区再配置政策,通过市场化手段增加上海建设用地。二是可以通过调整都市圈内部土地利用类型,增加住宅用地比例,实施工业用地转住宅用地、闲置商服用地转住宅用地(或商办楼宇部分楼层转住宅用途),增加容积率等措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密度。
四、加快建设网络化、快速度、大体量的轨道交通线(城际铁路),连接上海与周边县市,加强沿线开发。上海的轨道交通全网络运营里程831公里,苏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即将达到350多公里,其中包括地上里程。即使将上海、苏州的地铁加起来,再加上上海与毗邻城市之间的铁路里程约676公里,上海都市圈的轨道交通仍然与东京都市圈2750公里的轨道网有差距。因此上海都市圈范围内仍然需要加强轨道交通建设,重点是连接郊区新城的地铁,以及与周边县市的城际铁路。同时,建议加强轨道交通沿线的土地开发利用,在轨交站点附近加强公租房和廉租房建设,为中低收入者(特别是工作于中心城区的服务人群)提供更多更便捷的可负担住房。
民建上海市委2025年党派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