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专业自然教育营地建设的提案

   发布时间: 2025-01-16

分享到:

民建上海市委

自然教育营地作为素质教育的载体,为培养青少年对环境的关注和责任感、推动全社会的生态保护意识,提供了广阔的教育空间和丰富的教育资源。但本市自然教育营地的建设与运营仍面临诸多挑战,数量和质量存在较大短板。

经调研走访,对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是自然教育营地建设缺乏系统规划。硬件设施上,对室内教学空间、户外活动场地规划等缺乏统一标准;课程设计和师资力量配套上缺乏保障;服务标准上,在活动设计、设施维护、案例管理等多个环节也不明确。

二是公办资源投入不足,优质教育资源脱离市场需求。上海相关自然教育场馆单位由于缺乏将优质师资资源投入到场馆之外长期教育项目的路径,服务仅停留在参观和馆内教育层面,无法深化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自然教育成为“附加功能”而非“专业功能”。

三是民营营地在跨界资源整合中面临瓶颈。自然教育涉及教育、自然资源、农业、林业、旅游业等多个领域,民营营地在跨界整合资源方面,面临无法突破的瓶颈,如土地用途限制、教育政策限制、项目审批许可等。

上海拥有国内领先的自然教育软硬件基础,应充分发挥经济中心和科创中心建设的优势,为上海225万中小学生提供世界一流水平的专业化自然教育营地和专业配套课程服务,为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提升提供“上海方案”。为此提出建议如下:

一是资源整合与规划,高标准建设自然教育营地。上海拥有近千座各类城市公园、植物园、郊野公园等丰富的公园绿地资源。在对这些公园绿林地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应结合区域特点进行规划,确保营地建设既能发挥生态效益,又能满足教育需求。引入专业规划团队,对营地进行科学设计,确保功能齐全且布局合理。一方面明确建设标准,规划部门应给予自然教育营地适当的建筑和地面硬化指标,用于建设必要的教学设施,如科普馆、展览馆等。另一方面开发多样化的自然教育课程,如观察记录类课程、游戏化课程等。课程内容应涵盖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多个主题,满足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需求。同时还应构建精品课程开发体系,鼓励课程资源的开放共享,促进不同社会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二是盘活各类资源,实现多元化、品牌化运营。尽量盘活现有建筑与配套用房,并鼓励周边设施参与营地设施建设。实现多元化经营,打造特色品牌,如“上海自然教育营地”品牌,配套相应的营地星级评价体系,统一培训人才,输出服务标准、经营模式和管理规范。不断引入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营地的教学质量和吸引力,关注行业动态和市场需求变化,通过建设世界级的自然教育营地,打造公园城市新名片。

三是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通堵点、强赋能。首先,建议教育部门牵头,建立跨越教育、规划、绿容、科技、生态等部门沟通协调机制,确保各部门在支持自然教育营地相关政策的制定、资源分配、项目推进等方面协同一致。其次是多措并举,赋能自然教育营地,一方面争取政府政策支持,如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降低营地建设和运营成本。推动相关法规政策的完善,为自然教育营地的合法合规经营提供保障。另一方面打通师资力量进入营地的路径,引进和培养专业的自然教育导师,提升营地的教学水平和服务质量。与自然博物馆、天文馆等学生喜闻乐见的专业场馆探索长期合作模式,将优质公共资源引入研学活动,并强化科技和专业支撑,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自然教育相关的科研活动。

民建上海市委2025年界别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