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先贤:实业经营奇才王宽诚
来源: 2018-12-27《团结报》 发布时间: 2019-01-03
在日前召开的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大会上,有一位香港工商界的优秀代表受到表彰,他就是民建会员、现代实业经营奇才、香港实业家王宽诚。
商业征程的始发站
王宽诚,1907年出生,浙江宁波人,他的父亲经营一家小商行。自小就受家庭经营的熏陶。王宽诚8岁入私塾读书,读完小学就去当学徒,先后在钱行、面粉厂工作过。
1932年,25岁的王宽诚开始正式走上实业经营的舞台。这一年,王宽诚应聘担任了宁波太丰面粉厂采购主任,他积极兴利除弊,使该厂营业蒸蒸日上。1935年,王宽诚在当地两家富户支持下,在宁波合资开办了维大鼎记面粉号,他担任经理。有了自己的企业,王宽诚开始大有作为,他对待职工,唯才取人,订立各项规章制度,赏罚有度,职工乐为其用。管理上,他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每天下午4时来到公司,查考一天的业务情况,并安排指点第二天的工作,对于有困难的问题,他会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由于王宽诚经营有方,不出两年,维大鼎记号在宁波市区及余姚、镇海、慈溪各设有六家分号,成为当时宁波地区面粉业的龙头老大。
王宽诚是一个具有开拓思维的人,他在宁波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开始酝酿面向外埠发展。1937年春,他收缩了宁波部分分号,转向大都市上海扩展业务。这年3月,王宽诚在上海挂出了“维大华行”的牌号。他的经营范围除面粉外,还有罐头食品、木材等,并增加了经销加拿大炮台牌面粉业务,这时他已经开始内销兼外贸。
王宽诚越干越大,向地产和航运等产业进军,与他人合资开设通合成地产公司、祥泰轮船公司。特别是与实业巨子李康年合作开设中国钟厂,他出任经理,生产出高质量的“三五”牌台钟,蜚声国内外。
上海沦陷后,王宽诚一方面把实业退入大后方重庆,收缩经营,广泛结交了当地的金融界上层人物,积极做好调集外汇资金的准备;另一方面发展香港业务。抗战胜利后,他又返回上海,立即投入重整旗鼓的紧张行动,首先把维大华行迁址到汉弥顿大厦,改名为维大洋行,规模不断扩大,经营各类进出口业务,其中进口木材一项,就获利甚丰。接着他又增加了建筑材料、面粉、肥田粉的贸易。随着业务的不断兴盛,汉弥顿大厦也显得狭窄了,他再次把行址迁至广东路的另外一个大厦。那时,连外商洋行对维大拥有雄厚的资力和兴旺的业务都是刮目相看。
在香港资本市场上的传奇经历
抗战爆发后,王宽诚转往香港的业务也开始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后,驻港日军强迫市民使用“军用票”,停止使用香港汇丰银行发行的钞票,港币顿时形如废纸。手上握有一些港币的王宽诚就问一个英国商人,将来日军战败,英国人收回香港后,汇丰之前发行的钞票是否还能流通。那个英国人肯定地说:“英国人最讲信誉,汇丰钞票,到时十足兑现,毫无疑问。”也许是王宽诚当过纸行的学徒,对废纸也很敏感吧,他对这个英国人的回答深以为然,立即委托他人借口为一家纸厂采购造纸原料,秘密收购港币。三年多时间,王宽诚所购得的港币,数以亿计。
日本投降后,汇丰很快恢复了营业,之前发行的港币,自然恢复流通,而库存的现钞竟一时不够供应,新钞又来不及印刷。汇丰银行得知王宽诚手里存有大量的港币,就以股票换取了他手上的一部分港币,并请他做了董事和行政负责人。这一来王宽诚不仅立时成了富豪,而且一举进入汇丰银行领导层,这是创历史的纪录。因为自咸丰、同治年间汇丰银行在上海设立银行,在中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抗战中,上海汇丰并入香港汇丰银行。王宽诚如此高姿态进入汇丰,在当时是一件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事。
王宽诚在香港资本市场上的传奇经历令人刮目相看。同时,王宽诚先期设在香港的维大洋行扩展了营业,先是在新界购进一批地皮,那时香港地价大大低于上海,有利于建筑大厦,不过这个行业很清淡。但他看准形势,便在购进的地皮上建筑高楼,一年工夫,几十幢高楼便矗立了起来,定名为海国公寓。这时恰逢大量的工商界人士转入香港,海国公寓正适合他们的需要。
两次商战胜利,轰动全港。之后,王宽诚在香港又创立幸福企业有限公司等数十家公司,经营金融财务、地产建筑、船务、百货、食品等业务,并把业务发展到了美国、加拿大等地。王宽诚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在港澳及海外工商业界中卓著的信誉,被选为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他还在港澳十余个机构兼任名誉会长、董事、主席等职。
爱国情深造福桑梓
王宽诚致富后,没有忘记祖国和家乡。新中国成立后,王宽诚在上海维大洋行仍照样正常营业,所属的工厂也维持生产,他本人常来往港、沪两地。抗美援朝时,王宽诚踊跃为国家购买了大量的紧缺军用物资,并带头捐献战斗机一架,为筹集资金,他不惜将公司收购的香港地皮出售来应急,展现了他舍利取义的家国情怀,从而带动各界爱国人士纷纷响应。
不久,人民政府发行胜利折实公债,他认购21万份,由于国内资金不敷,王宽诚特从香港调入外汇,相当于黄金2000两的数额。当时上海各报均有报道,并刊登了他的大幅照片。党和政府对他的爱国行动很重视,邀请他去东北老解放区观光。返港后,他把东北见闻发表在港报上,使香港同胞对新中国的情况有了真实的了解。
1962年,王宽诚捐献人民币100万元,在家乡宁波创办了东恩中学和东恩小学,并在家乡特别设立了“王宽诚育才奖”。1985年王宽诚捐款1亿美元设立“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并聘请专家教授组成委员会,对申请者进行严格考试,分批送到英美留学,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
改革开放之初,王宽诚为“一国两制”的实践,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并积极参与国家建设。1986年8月,王宽诚不顾八十高龄,风尘仆仆,带领了全国政协港澳委员20余人往西北考察,从陕西、甘肃到新疆,对工厂、学校、国防工业、革命遗址、文物古迹、边境口岸、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等等,他都进行了全面了解。此行横贯高原,历经34个地点,历时20天。他把考察后的见闻和感受,在各个层面进行了广泛宣传,为扩大改革开放在海外的影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1986年12月,王宽诚逝世,享年80岁。
1998年10月,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决定,第4651号小行星以王宽诚命名,表彰他长期为中国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