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智在“上海民建浦江论坛”上的主旨演讲
发布时间: 2016-07-19
顺应规律、顺应时代、顺应民意
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和大家齐聚上海松江,共同出席 “上海民建浦江论坛”,感到十分高兴。自“上海民建浦江论坛”创办以来,我多次专程来上海参加这一论坛,和同志们、朋友们共同探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这次的话题是探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就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的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新型城镇化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突显了中央对新型城镇化的高度重视。今天,我和胜阻、汉民两位副主席共同出席本次论坛,也凸显了作为参政党的民建,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希望各位参与探讨的同志各抒己见,为松江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的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均衡化等,已成为新时期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并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城镇化并非新话题,我们今天讨论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要总结、反思古今中外、特别是我们自身过去在城镇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以达到少走弯路、增强后发优势的目的。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新”字做文章,首先要有新理念、新思路,以此引领规划、体制、机制创新。这种创新,不是随心所欲的主观主义,也不是照搬照抄的教条主义。如何创新,我们认为,要做到“三个顺应”:顺应规律、顺应时代、顺应民意。
所谓规律,应该是经济社会和自然界发展中的一种必然,这种趋势可以被认识,可以为我们所用,但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改变。顺应规律,凡事可以事半而功倍;反之,不顺应规律,就会事倍而功半;违反了规律,就会得不偿失,甚至满盘皆输。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工业化时代的生产力水平远高于农耕时代,因此,农村人,特别是农村的青壮年,一定会进城。同时,从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历史来看,当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时,特别是当中心城市的规模和集聚度不断提高,超出承载和服务能力的时候,产业和富裕人群就会向靠近中心城市的郊区流动,甚至有许多大公司总部会向城市郊外的城镇转移。这应该也是规律。如今美国主要汽车公司总部大多在底特律郊区;美国著名的硅谷就在旧金山附近。再到后来,随着城市中心环境的改善,各项服务的完善,人口又有向市中心回流的趋势。但总的来说,人口流动趋向多样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要为这种趋势做好准备和铺垫,充分利用好这种人力资源流动的红利。
回顾过去,我们在城镇化建设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人为抑制城镇化进程,严格限制作为最重要、最活跃的生产要素的人力资源向城镇集聚,导致了我国城镇化率长期低于经济发展水平,长期低于国外相同发达程度的国家;另一种倾向是人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大跃进”,过度追求城镇化的某些指标的数量增长,忽视了城镇化的质量提升。有研究认为,我国目前规划的新城建筑体量,可以容纳34亿人口居住,两种倾向的交互作用,就造成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一面“房子越造越多,房价越来越贵”,一面到处是“睡城”、“鬼城”的怪像。
为此,我们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选择,贵在因地制宜。只有充分把握好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推进的节奏和力度,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发挥好政府作用,一手抓城市化进程,一手抓新农村和城镇建设,才是合适的路径选择。我们欣喜地看到,松江也是这么做的。有了正确的路径选择,坚持了因地制宜,我们相信,松江的新型城镇化试点一定能够卓有成效。
除了因地制宜,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因时制宜也很关键,这就是要顺应时代。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新型城镇化之路,不能简单横向套用某一国家、某一区域的模式,是因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性。“一边像欧洲,一边像非洲”的现象也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虽然我们的城市处于工业时代,但农耕文明依然存在,未来以人工智能为特点的信息文明正扑面而来。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中,如何保护好过去的传统,安排好今天,设计好明天,就至关重要。
保护好传统,今天我们所在的广富林遗址正得到保护,这是保护传统的重要举措,保护好传统,有益于我们了解、铭记历史。同时,松江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中,也高度重视传统农业区的建设,这也是保护传统的重要一环。农业,对上海来说,对松江来说,产能和产值似乎微不足道,但农村、农民、农业,依然是当今时代不可或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一,今天,依然生活、生产在农村的农民,虽然已经赋予了和城市居民同样的身份,上海郊区今天的农业早已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的生产模式,但农业的基础地位将长期存在,为此,我们可以认为,建设新型的“三农”,依然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一环。
安排好今天,是说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用大智慧、大手笔,推进工业文明的升级和进步。当前,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种种问题,是工业化进程、工业文明进步面临转折前的阵痛,虽然我们在某些领域和行业遭遇到严重的产能过剩、产业老化、产品落后,但我国的整体工业化水平和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工业化进程尚有巨大发展空间,松江历届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工业发展,高度重视工业文明进步的一贯思路和理念是正确的。建设更为高端、丰富、精致、智能、绿色的工业体系,同样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环节。
设计好未来,是说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以更远的眼光、更敏锐的嗅觉,更超前的理念,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勾画好未来发展的新蓝图。为此,我们应更加努力学习、思考,努力把握互联网环境下的经济、社会新生态。比如,工业化时代追求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封闭化,互联网时代更追求个性化、差异化、跨界化、开放化。过去我们总以为大了就一定强,今天看来,大可以强,小也可以强已经成为共识,因此,如何依托大城市、大企业、大服务,培育更多小而专、小而精、小而强的企业,也是新型城镇化需要着力的抓手。
第三点,就是要顺应民众诉求。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一再强调“不忘初心”,总书记所说的不忘初心,主要是不忘为民众谋福祉。这不仅是中共的宗旨,也是每一个和党一起奋斗的组织和成员的宗旨。
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不是为了政绩,不是为了荣耀,而是为了使命和担当。
民众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哪些诉求?据我们所知,大概有以下几点,一是老有所养,二是少有所教,三是青壮安居乐业。
对农村居民,特别是老年农村居民,难以改变既有的生产、生活方式,许多地方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出现了“上楼焦虑症”,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中,如何让老年农民和少数乐于接受农耕生产、生活方式的民众,依然可以保留一份从事农业劳动的环境和场所,需要松江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和创新。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也是家庭的重心;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刚需”,在国外,因一所学校而兴的城镇不在少数。在上海,孩子上学也许不是问题,但“上学焦虑症”可能还是不少,这种“焦虑”更多是对高质量教育需求的渴望,松江的教育水平肯定不低,但和中心城区教育发达区相比,可能还有差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新型城镇化建设,教育优先更为贴近民众诉求。
在当前经济处于调整期的大背景下,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劳动人口的“上班焦虑症”普遍存在。松江可能也会碰到类似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希望松江能够在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推动就业、创业方面有更多的成绩和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范例和借鉴。
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松江区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是松江的事,也是全上海的事,同时,和长三角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息息相关。作为密切联系经济界的参政党,民建理应更多献计出力。我们高兴地看到,在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上海立足超大型城市实际,勇于探索、改革创新,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也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最有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增长极,成绩有目共睹。松江作为上海市郊成熟度最高的新城,在新型城镇化的诸多改革领域如家庭农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走在了全市甚至全国前列。2015年底,松江被列为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近期更是出台了相关《实施意见》和《总体规划》,以“科创、人文、生态”为三大维度,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的成功之路,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成效和社会反响,积累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创建经验。希望松江把全面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作为迎来更大发展的新抓手和新契机,牢固树立和坚决贯彻五大发展理念,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为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作出应有的贡献。
衷心祝愿本届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嘉宾、各位朋友、身体健康、事业发达、家庭幸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