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指数”和“2021年上海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 2021-12-22
自2013年以来,民建上海市委先后对本市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状况和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开展问卷调查。鉴于近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民建市委课题组对2021年调查问卷指标进行微调整,增加了大宗商品价格影响等指标。本次课题组面向全市中小微企业通过微信平台共发放了1109份调查问卷,收回1109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100%。
一、“2021年上海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指数”的相关情况
(一)总体判断
本次发布的“2021年上海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指数”值为65.45分,比2020年的64.50分上升了0.95分,接近2019年的65.53分。这表明,上海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已经从疫情影响中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进入平稳发展阶段。
(二)三大特点
此次调查问卷从经营状况、经营环境和发展意愿三个维度开展,具体呈现以下特点:
1、经营状况:下降趋势
统计分析显示,2021年上海中小微企业经营指数为64.98分,2020年和2019年分别为65.64分和67.82分,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受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冲击的影响。这是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实施宽松货币政策,造成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涨,对处于中下游的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冲击较大。与此同时,2021年,其他调查指标反映经营状况有所改善,包括企业运营强度、总体获利水平和当前订单等。数据显示,有47.88%的受访企业认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其冲击大,有9.38%的受访企业认为冲击很大。另外,数据显示,中小微企业获得国有大型银行贷款融资有较大改善,2021年中小微企业获得国有大型银行贷款融资的比例达到20.83%,而2020年只有16.34%。
2、经营环境:较好改善
统计分析显示,2021年上海中小微企业经营环境指数为64.67分,高于2020年的62.87分和2019年的63.68分。这表明,2021年上海中小微企业对经营环境改善感受明显。从分项指标来看,一方面,法治环境、政府服务、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与2020年相比有上升,尤其是政策环境指数提升明显,企业对疫情常态化防控下政府出台的政策举措具有较高的感受度。另一方面,交通物流成本指标与2020年相比有小幅下降,说明上海中小微企业承受的交通物流成本压力较大。此外,2021年开放环境、税收负担、摊派成本、房租物业负担等指标与2020年相比基本持平。
3、发展信心:明显提升
统计分析显示,2021年上海中小微企业发展信心指数为66.95分,比2020年的65.49分和2019年的65.46分明显上升。
这表明,随着国内疫情控制,上海中小微企业对中国经济发展充满信心。从分项指标来看,第一,中小微企业对经济大势保持乐观态度,数据显示,有29.13%的受访企业认为当前经济大势整体处于回升期,有44.18%的受访企业会采取扩张的经营思路。第二,中小微企业对国家战略的部署实施具有信心,有42.4%的受访企业认为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带来较大机会,40.04%的企业认为数字化转型机会多。第三,中小微企业对当前市场化程度评价较高,有近60%的受访企业认为当前市场化程度在提高。
二、2021年上海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调查的相关情况
2021年上海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指数为37.0分,相比2020年的37.3分和2019年的37.2分有所下降,且处于近三年最低值。这表明,受宏观环境因素影响,上海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仍然偏低,未有根本性改变,而且呈现下降趋势。
(二)四大特点
此次调查问卷从创新资源、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等四个维度开展,具体呈现以下特点:
1、创新资源:较低水平
上海市中小企业创新资源指数为4.24分,低于2020年的4.25。从分项指标来看,中小企业自有资本水平改善但仍处于较低水平,42.11%的受访企业净利润率在5%以下,企业人均收入、人均利润额和净利润率水平不高;中小企业从资本市场获得资本能力改善但仍处于较低水平,73.04%的受访企业未能获得风险投资,87.65%的受访企业没有从IPO融资,中小企业很难通过资本市场获得创新资源;创新人才资源有改善但仍然缺少,77.19%的受访企业认为海归人员占全体员工比例10%以内,47.70%的受访企业认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40%以下;中小企业获得创新项目能力改善但数字化水平较低,52.66%的受访企业获得创新项目,但整体数字化水平较低,仅7.13%的受访企业认为数字化等技术装备较高。
2、创新投入:小幅下降
2021年中小企业创新投入指数为12.44分,连续两年下降。一是资本投入处于低水平,77.64%的受访企业新增创新经费投入占总收入比重在10%以内,52.21%的受访企业认为创新经费投入增长率在5%以内。二是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强,高达90.98%的受访企业没有中央及上海市“千人计划”专家,83.77%的受访企业没有各级政府部门认定的领军人物、专家。三是品牌投入和数字化技术装备投入下降。20.65%的受访企业在购买专利、软件著作版权数量方面略有减少。
3、创新产出:略有下降且较低水平
2021年中小企业创新产出指数为9.26分,连续两年下降,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中小企业共性创新产出水平低。93.33%的受访企业未获得国家重大科技项目,82.69%的受访企业未获得过政府科技奖励项目,75.56%的受访企业没有新增有效专利,78%的受访企业没有新增软件著作版权;产品创新产出低,88.37%的受访企业没有产品入选市级及国家级自主创新产品目录,60.50%受访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比重在5%以内。
4、创新环境:有所改善
2021年中小企业创新环境指数为11.09分,比2020年的11.07分,略有上升。从量化指标来看,政府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从主观感受来,中小企业对政府支持创新感受度和满意度提高,44.9%的受访企业认为获得过直接或间接的政府扶持,31.29%的受访企业对政府支持企业创新表示较为满意和很满意,均高于2020年。
三、对策建议
一是完善机制,促进中小微企业支持政策落地。第一,依托“一网通办”设立中小企业专题服务网页,精准推送各类支持政策,完善线上线下融合的中小企业服务机制。第二,发挥人大和政协作用,建立《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人大执法检查机制,通过定期执法检查等形式加大监督力度;建立政协对中小企业政府支持政策民主监督机制,市区两级政协要设立年度民主监督机制,推动国家和上海的支持政策落地。第三,建立健全中小微企业政策评估机制。根据新环境新形势以及中小微企业面临的问题困难,动态调整支持政策,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精准性。如针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造成的较大冲击,应设立监测机制,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出台专门财政支持政策,缓解中小微企业资金周转困难。
二是加强引导,鼓励中小微企业创新。第一,建立中小企业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促进两者在研发创新、创意设计、生产制造、物资采购、市场营销、资金融通等方面全方位合作,帮助中小企业引进和培育创新人才。第二,健全科技项目管理制度,大幅提高中小企业承担研发任务比例,以包容审慎的态度,对具有发展潜力的初创类、具有专门技术的中小微企业加大支持力度。第三,加强专业化市场化创新服务体系,提升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专业化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扶持中小企业创新的能力与水平。
三是搭建平台,助推中小微企业开拓市场空间。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以及上海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给中小微企业发展带来很大机遇。建议:一方面,搭建中小微企业参与城市数字化转型场景建设对接平台,推动中小微企业参与数字化转型供需对接,营造公平竞争市场。另一方面,搭建中小微企业供应链、产业链对接平台,积极发挥中介机构的专业服务功能,聚焦重点产业链,鼓励、支持中小微企业参与对接,形成自身专业特色,培养一批“专精特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