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届工作

独辟蹊径 破茧重生

2017-02-15

  9月29日至10月14日期间,民建上海市委金融、经济、航运、信息、综合五个工作委员会先后完成换届,标志着民建市委九年多来对直属组织结构的优化基本完成。以工委凝聚、引领行业会员,形成参政议政合力,是民建市委在工委组织建设中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尝试。

  “终于都上轨道了!”随着10月中旬民建上海最后一个直属工委——航运工委完成换届,民建上海市委领导长长舒了一口气,难掩心中的喜悦。毕竟,工委建制调整是民建上海市委领导班子九年来一直思考、探索和为之努力的方向。

  面临难题寻求破解之道

  作为密切联系经济界的参政党,民建上海市委的直属工委建制,一直与上海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产业变迁密不可分,刻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早期的民建直属工委,大多依托上海各行业系统而建,为行业发展发挥过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90年代后,随着经济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各行业纷纷撤局改制为国有控股(集团)公司。在此过程中,民建直属工委的建制虽进行了局部调整,但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始终显得力不从心。

  时光闪回2007年。民建市委新一届领导班子在调研基层组织状况时遇到的第一个棘手的问题便是,直属工委长期处于无活动经费、无专职工作人员、无办公场所的“三无”困境,并且不同程度地存在会员散失、老龄化、活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组织建设的成效。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市委领导班子进入了更深的思考。

  不破不立:最大规模的组织调整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把建成‘四个中心’及国际大都市确定为上海未来发展的总体目标,作为密切联系经济界的参政党,民建须主动参与到这一历史进程中去,组织发展当有所突破!”周汉民主委在5月召开的民建市委十一届二次主委全体(扩大)会议上,明确指出把解决直属工委问题纳入组织发展战略,结合上海未来发展目标统盘考虑,这为直属工委“破茧重生”开辟一条新路。

  一轮民建市委历史上最大规模、涉及近三千名会员的组织调整,由此拉开序幕。

  民建市委领导班子经充分调研,在对现有直属基层组织实行优化整合的基础上,先后成立了金融、综合经济、航运、信息4个极具民建经济界特色的直属工作委员会。这四个工委的设立,不局限于会员所在单位,更不拘泥于会员所在单位的性质。这种最大限度汇聚专业人才、助力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举措,得到了民建中央领导的肯定和支持。

  时任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专门打来电话,关心金融工委的筹备情况,又亲自来沪为航运工委揭牌;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亲自出席信息工委成立大会,并在讲话时指出:“就全国而言,像信息工委这样的专业性工委很少,这一创新举措是民建工作的拓展,对于参政议政工作具有特殊意义,能够集中一批专业人才开展深入研究。”

  另一方面,民建市委对国资委系统的直属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整合,成立综合工委,将退休会员与国资委系统外的会员经重新整合。调整国资委系统的直属工委建制,夯实了民建在国有控股集团企业的组织基础,保持了与国有经济的密切联系。

  政治引导激发工委活力

  组织建制的调整只是手段,更重要的是发挥直属工委的政治引导作用,更好地带动会员参政议政、履行党派职责。

  九年来,“四个行业性工委+一个综合性工委”的模式,有效激发了工委的活力:金融工委积极参与协办金融论坛,三位诺贝尔奖得主来沪演讲,在当时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经济工委成立了参政议政委员会,引导会员围绕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和“四个中心”建设积极建言献策;航运工委就航运中心建设等领域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积极开展调研;信息工委以互联网思维积极拓展基层组织建设新局面;综合工委通过开展中心组学习、举办文艺演出及组织合唱团、摄影沙龙等,让会员们老有所乐、老有所学,保持反映社情民意的热情。

  九年来,一大批代表性人士在这里汇聚,一大批参政议政成果从这里产生:市政协委员、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撰写的《高度重视中国金融业“四化”蕴藏的制度性风险》等多篇建言,引起中共中央政治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市政协委员、上海市流通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汪亮领衔的《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研究——对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内涵建设的思考》课题成果,荣获上海市决策咨询三等奖;市政协委员、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方怀瑾在上海市政协第十二届一次会议上,作《加快先行先试将临港地区打造成上海新一轮发展的策源地》大会发言……

  “下一步,要重点加强工委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水平。”在今年的工委换届会议上,民建市委领导反复强调。在《民建上海市委工作委员会组织通则》的指导下,民建市委安排两位区委原主委分别担任经济工委和信息工委主委,并任命市委机关的年轻同志担任秘书长,这种新的配置大大增强了市委、区委、工委之间的联动,为工委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还将扩大工委的办公、活动场所,进一步解决工委的后顾之忧。

文/钱颖